棘臂蛙

liebigii   Günther
   

  14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西藏亚东(14雄、9雌、3幼及蝌蚪)、聂拉木(11雄、5雌、蝌蚪)、吉隆(1雄、1雌)标本。
   成体:雄蛙体长64—103mm,雌蛙体长76—118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54—和表455。头扁平,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微突出下唇,吻棱不显;颊部向外倾斜;鼻孔略近眼;鼓膜不显;犁骨齿呈“\/”形,自内鼻孔内侧向中线倾斜,齿列后端间距窄;舌椭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
  前肢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雄蛙前臂明显比雌蛙者粗壮;指端膨大呈球状,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略短于第四指;指侧微具缘膜;指近端关节下瘤甚显;内掌突大,卵圆形,外掌突小而窄长。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,左、右跟部重叠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;趾端球状;第一、第五趾外侧缘膜明显,后者缘膜仅达趾基部;趾间全蹼;外侧蹠间蹼超过蹠长之半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,末端达第四趾第三关节下瘤下方;关节下瘤明显;内跟突大、椭圆形,无外蹠突;无跗褶。
  皮肤较粗糙,背部及体侧有分散的长疣或圆疣;从眼后至胯部有1对由连续或断续长疣缀成的背侧褶,-般后端不甚明显;颞褶斜直而粗厚,枕部横肤沟极显;四肢背面小疣缀成纵肤棱。雄蛙腹面胸侧各有1团黑刺,前肢内侧有分布均匀的黑刺疣;雌蛙腹面皮肤光滑。
  生活时背面体色变异颇大,-般为棕褐色、棕红色等,背面及体侧有深色斑,体侧者大;背侧褶深褐色;上、下唇缘有不规则的深色纹,沿吻棱至颞褶腹侧有1条黑褐色纹;四肢深色横纹很不规则。腹面灰白色杂以分散的黑色或深灰色小点或云斑;腹后黑褐色,散有黄色或棕色小点;跗、蹠后方黑褐色。
  第二性征:雄蛙胸侧有1对刺团;前肢粗壮,内侧有分散的黑刺疣;内侧三指及内掌突有黑色锥状婚刺;有咽下内声囊,声囊孔小,裂隙状;背面有雄性线。
  变异:根据成蛙量度表明,聂拉木个体平均体长大于亚东者,聂拉木有1只雌蛙体长达118mm,腹面色浅无明显云斑;另-雄蛙体长83.5mm,胸部有稀疏小白疣,疣上未见黑刺,但内侧3指婚刺明显,股、胫部背面及跗、蹠部外侧疣上有小黑刺。亚东有1只体长69mm的雄蛙,第一、第二指内侧已显婚刺。
  卵:剖视采自8月19日的雌蛙,输卵管中卵粒少,乳黄色,卵径3mm左右。
  蝌蚪:生活吋背面褐色,尾色浅,尾肌及尾鳍有黑褐色斑,尾肌背侧有3—7个大横斑;腹面皮肤薄,可透视肠和肝。蝌蚪体侧后1/2皮肤松弛(固定后更为明显)似气囊状,后肢芽2.0—3.5mm(第31—33期)时,头体长18.5mm,约为头体长的2倍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56;尾肌发达;尾高约为头体长的1/2,尾鳍较平直,尾末端钝尖。吻钝圆,头较宽,眼位于头背面,距吻端远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末端短管状,略斜向上方,恰在左侧气囊前方肛管宽,无游离管,肛孔大,斜开于下尾鳍右侧。口位于吻下方,唇宽,即下唇缘与唇齿相距甚宽;唇乳突两排,间距宽,外排乳突小而密,排列不甚整齐,内排乳突大而疏,排列整齐,且距外排下唇齿很近;口角部有副突3—6个;唇齿式为Ⅰ:4+4/1+1:Ⅱ或Ⅰ:3+3/1+1:Ⅱ,少数为Ⅱ:3+3/1+1:Ⅱ或Ⅱ:2+2/2+2:Ⅱ;角质颌适中。
  采自聂拉木即将完成变态(第43期)的蝌蚪,残留尾7mm,头体长21mm,后肢长41mm;已初具成蛙特征,四肢背面横纹较成蛙清晰,排列整齐。

鉴别特征

   鉴别特征 有背侧褶;指、趾末端膨大呈球形;雄蛙前肢上臂内侧有刺疣。
   

生物学

  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1880—3900m的大流溪旁的小支流中及其附近。白天多隐藏于溪内的大石下或栖于石头上,偶尔可在农作物地旁边的排水沟内发现;蝌蚪与成体生活在同-环境。1973年6月11日在西藏亚东仁庆冈海拔2850m的流溪大石下和溪边草丛中的石下均发现棘臂蛙的卵群、卵单粒,不均匀地附着在石下,当时水温为15℃。解剖观察采于8月19日的-只雌蛙,输卵管内卵粒直径3.0mm,该卵已经临产。根据以上卵群记录时间和解剖资料推测,该蛙的繁殖季节在6—8月。

海拔范围

该蛙生活于海拔1880—3900m的大流溪旁的小支流中及其附近。

国外分布

尼泊尔,印度北部,印度(西孟加拉邦大吉岭、北方邦、喜马偕尔邦、贾穆纳)和克什米尔。

国内分布